上海热线_上海在线_商丘热线_上海新闻门户网站

热门TAG标签:

“沪产”国家科技奖比例连续十七年超10%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8
摘要:“沪产”国家科技奖比例连续十七年超10%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昨天在京召开。在登上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的285个项目(人)中,“上海出品”共有47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5%,连续第17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值得一提的是,47个“沪产”获奖项目中,上海牵头完成的项目有29项(占比61.7%),创下自2015年国家科技奖大幅缩减授奖数量以来的新高。2015年至2017年,上海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数分别为19项、24项和23项,占当年获奖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5.2%、46.1%、41%。

  牵头完成项目数代表着奖项的含金量。这一数字的大幅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申城近年来创新策源力不断增强,科创中心建设初现成效。透过最新榜单看上海,数字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

  高原起高峰,创新策源力日益提升——

  全国4/5的临床医学奖项、2/3的科普奖项均出自上海

  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在本年度国家奖榜单上的上海项目中,这些领域再次成为“实力担当”。“这些都是上海布局多年的重点学科和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实力,如同隆起的高原。”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每一项国家奖就像是高原上隆起的高峰,群山林立下,是一个个功底扎实的创新团队,代表着上海日益提升的创新策源力。

  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当属临床医学领域,共有10个项目获奖,占全国临床医学获奖项目的4/5。淋巴瘤发病机制与诊治取得重大突破,肾癌手术总体微创率从10.5%提升到93.7%,全球束手的听神经瘤听觉保留和重建比例大幅上升……得益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这些医疗成果不仅惠及大批全国患者,不少还与企业合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输送原创动力。耳熟能详的麝香保心丸经由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的现代化研究,年销售额从2004年的4000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19亿元。

  创新源动力也转化成了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汩汩清泉。今年,来自上海的科普项目占据了全国三个科普奖项中的两席,显示出上海科技与文化跨界创新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其中,上海科技馆拍摄的14集“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片不仅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还在美国探索频道等播出。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编写的《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则是国内首部灾难逃生避险科普漫画丛书,为普及灾难医学教育提供了首套系统读物。

  挺进学术前沿,源头创新展现国际影响力——

  在“七取一”的自然科学奖角逐中,上海斩获三项

  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竞争异常激烈,获奖率仅为14%,相当于“七取一”,几乎达到了历年最低。此次,上海分别在化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领域斩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且获奖者均为中青年优秀学者。

  大约十年前,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周鸣飞团队在低温惰性气体基质中首次制备出具有硼-硼三键特性的分子,为零价或低价主族化合物的宏观合成提供了新策略,后被多个国际研究组采用。近年来,他所发现的+Ⅸ(正九价)元素新价态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后,被美国化学会《化学与工程新闻》选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化学进展。而这两项研究都出自他花费多年自主研制的分子光谱实验装置。基础研究同样是高新技术的源泉。作为此次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的石墨烯微结构调控与表界面效应研究相关成果,已显现出在新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而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教授的获奖成果则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已在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无人挖掘机中实现应用。

  攻坚核心技术,勇闯无人区——

  每五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就有一个出自上海

  聚焦“卡脖子”的瓶颈制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海科学家为此而付出努力:此次,上海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7项,占全国该奖项的21.4%。这意味着每五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就有一个出自上海。

  在不限速情况下,如何在铁路“大动脉”,尤其是高铁下面做“穿越手术”,国际上尚无先例。此次,同济大学周顺华教授团队攻克了下穿铁路的全套关键技术,创下一次性穿越距离最长、速度最高、高铁线路最密集等四项国际工程纪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尺寸激光薄膜元件的制备技术,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为“神光”“超强超短激光”等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