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_上海在线_商丘热线_上海新闻门户网站

三峡集团孙强:我与巴基斯坦同事一起建风电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1

  根据巴基斯坦制定的清洁发电目标,到2025年,该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将从目前的6%提升至25%,到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0%。中国企业正将等清洁能源引入巴基斯坦,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建设的风电一期与二期项目已投入运营。

  近期,我们在位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三峡巴基斯坦风电公司,采访了该公司总经理孙强。由他参与建设的巴基斯坦风电二期项目(以下简称“巴风二期项目”)既是三峡集团首个在“”框架下投入商业运营的绿地投资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首批投运项目之一。

  2021年,孙强接受网采访。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初入巴基斯坦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强在网络上看到三峡集团在巴基斯坦风电二期项目的招聘信息。孙强坦言,彼时的他对中巴经济走廊还了解尚浅,只知道“一带一路”。在6月15日正式入司并完成培训后,孙强于同年8月1日踏上巴基斯坦的大地,开始了巴风二期项目建设的准备工作。

  孙强直言,在当时飞机落地卡拉奇真纳机场的时候,他被机场落后的基础设施震惊了,怎么也没办法把它和从百度上查询来的几十年前亚欧大陆中转站联系起来。而随后从机场到项目的路上经过巴基斯坦最主要的一条高速公路――M9公路,更令他印象深刻。

  孙强回忆道,“当时高速路上到处是坑洼,有很多公路损毁的地方,在双排两车道上,车辆也只能开到60迈、50迈。而从高速下来到项目现场,更是完全的土路,没有公路,感觉像在穿越戈壁滩,然后才能到项目现场。”

  但近五年里,孙强说,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无论是机场,还是高速公路、道路……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高速现在已经是双向六车道了,崭新的道路,大量的车流,快速的运输。从高速下来以后也有了崭新的柏油路,可以直通我们的项目现场。”孙强感慨地说,“原来我从机场到项目上可能需要三个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

  2017年,三峡巴风项目向周边村民捐赠物资时,孙强与村民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零”开始建风电

  在异国推进大型风电项目的建设绝非易事。孙强告诉我们,在开展巴基斯坦风电一期项目建设时,相当于从“零”开始,因为当时的巴基斯坦市场上没有任何满足风电施工要求的施工设备,没有可靠的基建供应商,甚至没有有经验的本地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先从国内带来大批物资、设备和施工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点点地跟供应商谈,使他们提高生产工艺、生产标准,生产满足我们施工要求的建材材料。同时我们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劳工,来充实到项目中去。通过中方团队的培训,最后完成了一期建设。”孙强回忆道。

  而到风电二期建设时,随着设施、人才、技术的陆续引进,巴基斯坦的风电市场已相对成熟。伴随风电项目的大规模市场化推进,到了二期项目,中巴能源合作各方面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电力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编队出海”的战略引导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风电项目装机达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4.3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当地150万个家庭约一年的用电量。

  三峡巴风二期项目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孙强还介绍到,项目所在地是原本卡拉奇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风电项目的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

  “项目在建设高峰期为当地创造了约800个就业岗位。进入运营期,项目仍为当地提供约150个就业岗位,这其中包含了大约40个工程师类型的技术型岗位,以及110个左右的负责日常运营的服务型岗位。”孙强说到。

  教善若水,润泽天下。“通过巴风项目的成功建设运营,我们也为巴基斯坦风电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参与过我们一期建设的当地工程师已经成为其它本地投资风电项目的骨干力量。”

  2018年,三峡巴风项目向当地学校捐赠新课桌,孩子们正用新课桌上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巴员工一家亲

  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其文化风俗与生活习惯与中国有较大差异,这对于赴巴工作的中国员工来说,多少有些不便。但孙强告诉我们,巴籍员工的友好与热情让两国员工相处十分融洽。

  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除了公司每周举办的乌尔都语、汉语教学外,每逢当地的节假日,中巴方员工便会聚在一起,举行一些简单的庆祝活动。孙强说,中国员工最喜欢参加的就是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庆祝活动。

  “在双方的国庆节期间,特别是在项目建设高峰期,中巴方团队很多人在项目现场,不能休假,我们就在现场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在异国他乡参与这种活动,我们都十分自豪!也深深感受到中巴友谊的牢固深厚!”

  而巴方员工也对来自中国的同事印象深刻。三峡巴基斯坦风电公司首席财务官阿迪勒?阿什拉夫(Adil Ashraf)说:“事实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在不同的公司和不同国籍的人合作过,包括欧洲人和阿拉伯人,但和中国人一起工作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中国同事的自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迪勒?阿什拉夫因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中的杰出贡献,在去年获得了中国驻巴使馆颁发的“中巴经济走廊优秀员工奖”。他直言,在中国企业工作的这段时间让他变得更加专注,更注重细节。

  参与风电项目的巴方员工很多有中国留学背景,他们十分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参与这些项目他们倍感自豪。

  “我们本地员工的离职率非常低,远低于同类企业平均水平。”孙强称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了相当高的属地化,“巴方员工的占比达到全公司员工80%以上,很多核心部门都是由巴方员工主管、统筹安排和运营。”

  2020年,三峡巴风项目向风电场周边村民发放开斋节食物礼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实现“零病例”

  自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无疑为风电项目的运营带来巨大挑战。

  “我记得特别清楚,2020年2月26日,巴基斯坦首例确诊病例出现以后,按照指定好的防疫预案,我们所有中方团队人员第二天就迅速从卡拉奇办公室转移至项目现场办公。同时我们项目现场立即封闭管理,卡拉奇办公室关闭,所有的巴方员工居家办公。”透过孙强的陈述,依然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

  孙强告诉我们,因为那时候疫情在巴尚未大流行,很多当地员工不能理解疫情的严重之处,但他十分清楚其中利害,于是便花了大量心思与员工解释防疫政策的必要性。

  “在员工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下,项目至今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疫情期间也没有停机,保障了电力的持续供应。”

  2020年,三峡巴风项目向特达地区政府捐赠防疫物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中巴建交70周年之际,孙强也向我们谈到自己的期望,“希望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建设,能够把中国的经验、中国的设备、中国的标准带到巴基斯坦,为巴基斯坦的经济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Pak-China friendship zindaba(中巴友谊万岁)!”(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蕾)